刘道勋优配无忧
近年来,“新中式”旅游风潮席卷全国,打卡古镇古城、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参观博物馆等活动,正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选择,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与追捧。齐鲁蛙眼梳理发现,近期由古城运营、管理引发的争议事件呈现高发态势,蛙眼舆情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,以掌握相关动态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期涉及此类舆情包括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关注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沦为“空城”;江西瑶里古镇收门票致不满,村民纷纷指引游客逃票;云南丽江古城面向游客征收50元/人维护费引发争议优配无忧。
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关注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沦为“空城”
6月27日晚间,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栏目推出专题报道《人造古城何成“空城”》,聚焦张家界市大庸古城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。该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,然而运营三年多来,累计亏损已超5亿元;今年上半年,仅有2300人购票入园,日均购票人数还不到20人。报道播出后,张家界市迅速作出反应,6月28日上午,张家界市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并部署相关整改工作。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,自6月27日至7月10日,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4.5万条。
舆情走势图(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)
信息分布占比(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)
图自央视《焦点访谈》
点评:
舆论普遍认为,大庸古城沦为“空城”,根源在于开发模式有误。一方面,项目规划时,未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与当地文化特色;另一方面,当地为谋政绩、盲目推进大型文旅项目,却不顾其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适配性优配无忧,致使项目运营举步维艰,沦为城市包袱。此事件不仅损害了张家界的旅游形象,阻碍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,更给全国文旅项目开发敲响了警钟。
江西瑶里古镇收门票致不满,村民纷纷指引游客逃票
7月10日起,网传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景区周边设卡向进入人员收费,此举未与村民充分沟通,给村民出行、亲友往来带来不便。不少村民在社交平台发文提醒游客不买门票,还张贴告示指引免费入村。7月14日,景德镇瑶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公告致歉,恢复景区原有经营管理模式。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,自7月10日至7月17日16时,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6800余条。
舆情走势图(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)
信息分布占比(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)
瑶里古镇风光,图自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
点评:
舆论纷纷批评收费之举让瑶里古镇“烟火气”几近消亡。不仅如此,有观点指出,瑶里古镇在所有权、管理权、经营权方面权责模糊不清。更要紧的是,运营商秉持的“门票”思维,正破坏着古镇的灵魂。这提醒文旅行业,古城运营务必破解“门票”思维。
云南丽江古城面向游客征收50元/人维护费引发争议
2025年7月,云南丽江发布《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管理办法》,宣布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每人50元的古城维护费征收政策,单次缴费有效期为365天,期间游客可不限次数进入丽江古城核心区域。这一政策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。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,自7月17日至7月18日12时,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1.36万余条。
舆情走势图(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)
信息分布占比(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)
丽江古城风光,图自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
点评:
丽江官方在话题升温后,通过“丽江古城”小红书账号回应,称政策是正常修订且不调整现行征收方式,但未能平息争议,公众质疑转向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。不少观点认为,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具有文化传承的公共属性,维护成本理应由公共财政承担,而非通过专项收费转嫁给游客。同时,亦有观点认为所谓“维护费”透明度缺失。对此,能否将古城保护成本合理分担是化解矛盾的重点。
现存共性问题:
从三起事件可看出当前古城在运营、管理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短板:
一、“门票依赖”与公共属性冲突。丽江古城征收维护费被质疑“变相门票”;瑶里古镇“圈地收费”引发村民抵制,村民强调古镇产权归属居民;大庸古城因缺乏文化价值支撑进而无人问津,暴露“人造古城”的公共资源浪费。这些案例皆警示:过度逐利忽视公共属性,古城发展终将陷入困局。此外,不少网评认为国内众多古城“重硬件轻文化”,同质化严重,存在“千城一面”的现象。
二、利益分配制度存在矛盾。由上来看,丽江商户担忧收费导致客流减少;瑶里古镇村民因门票导致门店客流减少,直接下场引导游客逃票;大庸古城低客流高空置率致使商户经营困难。这些案例表明,运营方、产权所有者之间不合理、不透明的利益分配正严重制约着古城可持续发展,平衡各方利益已刻不容缓。
三、决策机制亟待完善。不少观点指出,丽江新规属于“模糊征收”,实行起来损害游玩体验;瑶里运营方无征兆设卡收费,缺乏“契约精神”;大庸古城则是仓促立项,超预算且逾期交付。这些案例皆反映出,古城运营决策缺乏科学规划与公众参与,完善决策机制已刻不容缓。
系统性解决路径:
一、重构开发逻辑,解码文化基因。每一座古城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。对此,可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脉,梳理其独特的历史事件、名人故事、民俗习惯等文化元素,并将其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体验的内容。同时,还可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,让古城的文化基因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二、创新盈利模式,打造差异化IP。在文旅市场中,差异化竞争是制胜的关键。一方面,通过“文化+”的模式,将古城的文化资源与文创、研学、演艺、民宿等业态结合起来,打造全产业链的文旅生态。另一方面,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,打造线上IP,扩大古城的影响力。
三、优化决策机制,形成责任闭环。古城运营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,涉及多方利益相关方。为此,要形成责任闭环,包括建立涵盖文旅主管部门、运营方、当地居民、商户等参与的决策平台,平衡各方利益。此外,要建立科学考核体系,将文化保护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等多维度纳入其中,避免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。同时,还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根据市场反馈和游客需求,及时优化运营策略,确保古城的持续发展。
(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蛙眼舆情分析师 刘道勋)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